English

哀诉之美

1999-06-24 来源:光明日报 安 子 我有话说

有人说,中国戏曲只有喜剧,没有悲剧。意思是说中国戏曲没有西方悲剧中的那种毁灭感,有的只是悲苦之情或悲凉之景,诉诸人的同情,求得一定程度的情感共鸣。正基于此,在中国戏曲的悲苦剧中,渐次出现了一种“哀诉”模式。其主要特点,便是通过自我身世或情感苦痛的哀诉来打动观众,并充分展示戏曲声腔泣诉一体的美感功能。这种场面,往往都是戏曲的华彩段落,如黄梅戏《女驸马》中的“洞房”和越剧《红楼梦》中的“哭灵”等。

安庆市黄梅戏一团演出的《柳暗花明》,故事情节虽然简单,但编导者充分调动戏曲的传统手段,十分大胆地组织了两个“哀诉”场面。其一是女主人公李云对婆母的哀诉。主要表现她离开大城市,毅然追随盲人科技工作者方世农到农村搞科技兴农、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决心,表现了她对方世农回乡的理解、同情与钦敬,也表现了她对方家逼其回城的不满与抗争。无家可归就住窝棚,不能当面叫爹妈就背后偷喊,得不到家庭支持就自我拯救。她给盲夫当“眼睛”,她为稻草育菇破冰担水。所有这些磨难和凄苦的心境,经由委婉、柔情的唱腔表达出来,构成了“哀诉”的主要内容。一颗善良的心灵受了委屈,一个贤淑的女子受了折磨,一个悲苦的灵魂在流泪,由此煽动起观众的巨大审美同情。此举既升华了人物,也软化了“对手”,使情境得以逆转。

其二是方世农对父亲的哀诉。本来,在前一个哀诉后再接一个哀诉,极易陷于重复,使观众产生兴趣疲劳。可喜的是,编导巧妙地对这一个哀诉进行了改造,即通过误会,作间接陈述。我们看到,方世农听到挑水进屋的声音,错把父亲当成了妻子,于是说了一番极其真诚又充满对父母的关爱之情、体现其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的话。虽也哀婉悲切,但诉予对象的变易,呈现了与前颇为不同的审美情势。这样的处理,不但使剧中人(父亲)对其行为和理想开始认同,观众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,投以同情和赞许,并以呼唤一种人生态度,最终完成了全剧冲突的大和解。由此可见,中国戏曲那以柔克刚的“哀诉”的妙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